我30岁的时候根本看不进去传统,我40岁的时候刚读一些传统的东西,那个时候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可是到现在,我觉得如果不进入这个源流里面,你根本摘不到它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详情]
“我30岁的时候根本看不进去传统,我40岁的时候刚读一些传统的东西,那个时候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可是到现在,我觉得如果不进入这个源流里面,你根本摘不到它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这个核心的东西都是画外的,是一种修养,一种对中国整体艺术的认识。我们现在把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完全割裂开,根本产生不了大师,因为中国画的技法本来就很少,没法一一割裂开来……中国画就是要创造意境,达到一种中国特有的境界。所以我们看傅山会特别感动,他最后能达到那个境界,完全是人、修养和技法统一了。这些大师最后扔的是什么?扔的是那些花架子的技法,有很多是一辈子把这技法全扔掉……现在学画的,有多少天才的画家呢?学画是去拿文凭的,可能有90%的人是不喜欢这件事的,拿到这个文凭要去谋业,要参加全国美展,要入会,要成名,最后,就呈现了我们现在全国美展的现象……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需要答案的,可是我们需要对撞,需要提高认识。”
——王明明说:“我们需要对撞,需要提高认识” 【眼下的问题首先是不敢对撞。】
“作为一个画家,应该有能力通过绘画行为引入绘画发生的时空之中。从波普艺术出现后的价值判断,很多艺术家总是寻找一种带有专利性质的创作方式来确立个体精神的价值。对当代艺术家而言,这种纯粹的精神孤岛其实早已沉没。绘画在波普艺术及超级写实主义之后已没有原创性可言。所以,绘画的当代性不再局限在技艺之中,不再是绘画语言的个人特征,而是以何种观念从事创作、对待技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出精神创造和思想创造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对‘绘画性’而言至关重要。达到某种风格的技术手段并不意味着你拥有某种思想,通过改变效果来改变你的思想高度原本就是一种奢望。只有艺术家的观念不断深化,技术不断成熟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
——杨大伟撰文说“达到某种风格的技术手段并不意味着你拥有某种思想” 【风格很花哨,思想很奢侈。】
“环顾我们的周围,越来越多的英文缩写进入我们的生活,猛地发现不知何时艺术圈里也刮起了一阵用字母缩写的命名风,笔者近期参与或了解到的艺术活动,许多以英文缩写拟了名字——这些字母全认识,就是不知道这个活动是做什么的,好不容易搞明白了还时常会记错记混。在此稍举几个例子: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其实英文缩写总是会让大多数非原生英文环境中成长的人或多或少产生疏离感,从中文到英文需要一道翻译,英文变到缩写又是一道‘翻译’。而且很多时候,这些缩写被当作理所当然的既有词,理直气壮地取代了全称,在没有中英文对照说明的情况下,出现在一部分的主办方文件、新闻报道、宣传材料中……疏离感便由此而生,竟然连一个活动名称都看不懂,曲太高,诚然和不了。展览、活动办在哪里,办给谁看,最广大的受众又是谁?”
——周懿撰文说“展览英文缩写名不代表国际化” 【不代表,但可以冒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