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发帖免费上拍丨2000位高端收藏家在线竞买
关注微信公众号:gdgwscyjvip 进入私人收藏家论坛
丨拍卖头条
如何才能学好国画 学画国画的好处
来源:原创 | 作者:核实中... | 发布时间: 2024-04-16 | 296 次浏览 | 分享到:
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一般的含义,竹子的四季常青,一般象征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出色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标准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美好象征。

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都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竹是我国美德的物质载体,是君子的细化象征,故而被无数仁人志士喜爱,古今文人墨客都不吝啬对竹的赞美,因此留下了现如今的大量咏竹诗和竹画。

  竹子竿的画法

  画竿,运笔要点就是以中锋运笔,保证两边平直齐整,界限清晰,浑圆有力,如写“一”字。

如用侧笔画竿,则要一边齐整而另一边像锯齿,成为竹片而不能圆浑。

画竿的每节两端要顿按,使得节部略粗。

具体笔法:笔尖向左逆入,之后回折顿按,再转笔向上,中锋直行,最后以顿笔向左回收,笔尖略挑自成一节。

紧承前一笔再依次画第二节,第三节……;如若较较长,则要向下而上逐渐收细。

并且注意每节的长短变化有所不同。

  画竿想要做到圆浑,除笔法之外,用墨方法的掌握也很重要。

如竿的下部浓上部淡,就要先用笔调淡墨,再在笔尖上蘸点浓墨,这样画出来的竿就能自下而上,呈现由浓变淡的效果。

如果用笔的一侧蘸浓墨,画出来的竿则一边浓一边淡。

这种用墨方法叫“摄墨法”(也叫“蘸墨法”),无论是以淡撮浓,还是以浓撮淡,画写意画多半都用的是这种画法。

但要注意笔上含的水分一定不能太多,蘸墨也是,要同蜻蜓点水一般,一蘸即起,不可再调。

画墨竹,只有掌握撮墨技法才能臻别其中妙境。

  名家介绍

  徐熙,五代南唐画家,生卒年不详,金陵(今江苏南京)人,还有人说是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

擅长画江湖间的汀花、野竹、水鸟、鱼虫、蔬果等。

与后蜀黄筌的花鸟画为五代时期的两大流派。

独创了“落墨”法,一变黄筌的细笔钩勒,填彩晕染之法。

传世真迹比较少,《雪竹图》传为其所作。

此图是为描写江南雪后严寒中的枯木竹石所作。

构图新颖,层次丰富。

作者用烘晕皴擦等法,描绘竹石覆雪的景象。

石后三竿粗竹挺拔苍劲。

其旁有弯曲和折断了的竹竿,又有一些细嫩丛杂的小竹参差交错其间,更让人觉的情趣盎然、生机勃勃。

竹节以墨皴擦,结构明了清楚。

竹叶以细笔勾描,正反向背,各逞其势。

地面秀石不勾轮廓,只以晕染法衬出,以示其雪。

其画中的大石右侧竹竿上,有篆书体倒写的“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

此画选用线条墨色为主,工整精微而写实,被誉为五代的佳作。

  学习国画艺术的必要性

  现代都市里生活节奏快,人心浮躁。

要在这样的社会中寻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学习一项中国的传统艺术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对于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来说,学习国画未尝不是一种改善注意力的方法,而且也可以让中国文化后继有人。

  初学者怎样才能画出好的中国画?

  因为中国画更加看重的是意境之美,所以一幅作品若能有一个好的意境,会更容易让读者从中找到共鸣,从而引人驻足。

想要营造非凡的意境,不仅需要画者多读古今名人的画论,还要多看看古今各大名家的优秀作品,发现并感受意境美到底美在哪里,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在营造意境的时候,就有了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

除此之外,阅读优秀的古诗词也是培养意境的方法,因为从本质上看古诗词,其实每一首都是一幅通过文字描绘出来的具有极美意境的画,所以只有开拓我们的想象力,深入领会其内涵,才能创作出意境上佳的画作来。

  要说好的意境是第一步,那么笔墨技法当属第二,因为笔墨技法要起到支撑起画面的作用。

技法在国画当中,是灵魂一样的存在,以笔墨为语言,起到以形写神的作用,然后开创形神兼备的渠道。

如此深厚的笔墨技法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掌握透的,初学者更应该按照古法,慢慢摸索,从而从一点一滴的日积月累中领悟。

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只有多学多练才能熟练运用。

  另外,国画的创作还要注重构图。

掌握构图能力的最有效和最直接办法,就是深入生活,多进行写生。

细致地观察生活中的物景,以深入生活为基础,进行二次再创造,才能作出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这便体现出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真谛,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感染观者、鼓舞人心。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丨鉴定收购
丨书画头条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原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推荐阅读
丨玉石头条
丨钱币头条
丨瓷器头条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上海希文艺术品有限公司 2019-2022 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19031063号-2   沪ICP备19031063号